如果說男人一聊到當兵就會話匣子大開,那啟動媽媽話題點的應該就是卸貨經驗了。一向對生產改革、育兒教養多有關注的作家友人最近請我分享在美國生產的經驗,分了好幾天努力回想,竟寫出一大篇,整理一下也讓有興趣的朋友瞧瞧。

 

1.如何選擇自己的生產方式

 

因為我是雙胞胎媽媽,懷孕中期醫師就口頭告知剖腹產機率很高,一路追蹤到了第八個月,依舊是一隻頭向下,另一隻在靠近胸腔的部位橫躺,幾乎沒有自然產的條件,於是決定剖腹產。事前也多次前往欲生產的醫院參觀並參加新手爸媽課程,預先了解即將發生的各種狀況。

 

2.生產經驗描述

 

預約早上八點鐘剖腹產,天未破曉就頂著一臉睡意,帶著登機箱與忐忑的心情進醫院準備。在美國生產其實無需帶太豐富的待產包,大概就是媽媽的外出服、盥洗用具,以及寶寶的外出服即可。報到後先換上手術服,護理人員、麻醉醫師及我的婦產科醫師紛批前來向我確認文件、病史、過敏與否等手術細節,還打進一隻相當粗的點滴管。

 

再來的情況是整個生產過程中我比較害怕的,一個人被推進手術室麻醉,在溫度超低的手術室裡,我無法克制地發抖,用顫抖的聲音跟醫師說抱歉,護理師還給了我一個很溫暖的擁抱。不記得共打了幾支針才讓我半身麻醉,只記得尾椎處一直有汩汩液體流出,麻醉醫師丟出好幾張沾滿血跡的紙巾。

 

麻醉完成後,先生被容許進入手術室,兩位婦產科醫師也來了,氣氛輕鬆地聊著天,在藍色布簾後磨刀霍霍。因為麻醉藥的關係,我幾乎沒有感到任何疼痛,耳邊播放著輕節奏的音樂,加上醫師們持續怡然自得地對話,我跟先生都渾然不知早已下刀。直到麻醉醫師拿了面鏡子,讓我看到布幕後寶寶被拉出來的那一刻,目睹那顆黑嚕嚕腦袋瓜的畫面,我一生難忘。

 

 

醫師手腳很快,一隻接著一隻生出來,相差不到一分鐘,偌大手術室裡迴盪著嬰兒哭泣的立體聲。寶寶出生後爸爸被抓去進行珍貴的剪臍帶儀式,接著醫護人員為寶寶做基礎測量、清理、戴上毛帽保暖。我生產的醫院非常強調「Skin-to-skin」,建立媽媽與新生兒間的肌膚親密感,媽媽傷口還在縫合,兩隻寶寶就被抓到媽媽乳房上,讓他們習慣吸吮。

 

離開手術室後,我被推到恢復室待了兩個多小時,等待麻藥退去。期間大多數的事情不太記得,直到事後先生轉告,才知道他當時有多擔心。因為麻醉藥的影響,我當時滿臉青筋擴張,一直延伸到脖子,超像萬聖節的特效化妝(與女明星一樣的美麗媽媽生產照當然也幻想破滅)。血壓持續飆高、身體不停顫抖,加上護士時不時幫我推出腹中惡露,先生說我的身體像血盆大口一般吐出深色血塊,一張張換下的產褥墊把他都嚇傻了。

 

恢復的過程中,護士拿出了傳說中的冰塊,一大杯500 c.c.讓你無限暢飲,我表示是否能給我溫水,但他婉拒了,還硬是餵了我好幾塊才滿意。兩隻寶寶閒著,待在媽媽旁邊的加熱燈下,負責大哭及昏睡交替,與不時被抓來刺激泌乳的任務。

 

等到血壓逐漸穩定,麻醉藥的副作用也降低,最後終於宣判可以轉往病房休息,生產的部分算是告一段落。

 

 

3.是否感到滿意或不舒服?

 

整個醫療過程讓我給予高度評價,單人房隱私及隔音都不錯,對產婦相當尊重,詳細告知手術流程,對新生兒照顧周到,加上窗外的無敵海景,算是蠻開心的體驗。這裡僅提出我比較有意見的部分。

 

我們在產前計劃中有提到想哺餵母乳,這點很符合院方提倡,所以生產過程中相當支持,在產台上就開始刺激泌乳。住院期間醫護人員也給予許多餵母乳的協助,偏偏我就是無法在產後立馬分泌足夠的母奶,不管多資深的護理人員親臨指導,寶寶吸了老半天,就是只有幾滴,常弄得滿臉是奶痕,卻一直瘋狂叫餓。深深的挫折感加上寶寶一直不肯睡,把新手爸媽搞到累癱。

 

但護理人員很堅持媽媽必須努力,擠擠擠就對了,不顧媽媽多次反應,怎麼樣都不肯讓寶寶喝配方奶。直到第三天晚上,寶寶因為太過饑餓,體重大幅下降超過10%,院方才不情願地拿出配方奶,當晚寶寶一人大灌了30 c.c.,人生中第一次飽食,安心又滿意地睡著了。雖然說遵循SOP是安全又正當的醫療方式,我只覺得做太絕,不是說要相信媽媽的直覺嗎?寶寶這麼餓,為什麼不能早點處理?

 

另外有一點比較惱人,不曉得是不是所有住院的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住院期間一批又一批醫護人員進來打擾產婦及寶寶,幾乎每個小時都有醫生或護理師需要進行各種檢查,比如用冰冷的體溫計把寶寶嚇哭,將寶寶抓來刺激乳腺,或是不斷地需要媽媽掀開傷口,但媽媽此時最需要的真的是好好睡上一覺。

 

 

4.有無足夠的產後照顧

 

美國的產後照顧可以說是出了名的精簡,即便是剖腹產也只能在醫院待上三天兩夜,我跨了一個週末再加送一天,週五大清早報到, 隔週一吃完早餐就出院。

 

很多人疑問的--醫護人員是否會馬上催促產婦起來走路?答案是會的,他們的理論是多動有助於傷口復原。住院第二晚,我被抓起來沖洗,撐起身體移動的瞬間,錐心刺骨的痛席捲而來,倚著點滴架龜速移動到盥洗室的路,在當時顯得無比漫長。第三晚再經歷一次,護理人員不僅讓我自己移動,還進階到推著寶寶繞行護理站一周,還在一旁監督,非要眼睜睜看到我好好走完為止。

 

對我來說,比較震撼的是院方把住院這幾天當成某種程度的新手爸媽教室,全天候母嬰同室,幾乎只有到大半夜時,若寶寶鬧得太厲害,護士才會代為照護幾個小時。住院期間教會你哺乳、換尿布、裹包巾、洗澡,並有專人與新手爸媽深度訪談,離院前還要檢查車上是否有合乎安全標準、安裝正確的嬰兒安全座椅。所有步驟都是要確認你把寶寶帶回家後,有基本的能力好好照料他。

 

 

 

5.如果可以,希望有哪些改善

 

吃貨如我,最希望改善的是飲食。因為國情不同,美國醫院的產後餐點讓人大開眼界(傻眼)。除了產後恢復室裡的冰塊,第一餐我獲得冰塊、蔓越莓汁、檸檬冰沙、熱咖啡,整個餐盤唯一比較習慣的只有清雞湯!

 

接下來的三餐採點餐制,基本上餐點內容與一般人吃得差不多,舉例:早餐燕麥粥、鬆餅,午餐義大利麵/漢堡/三明治,晚餐雞肉與水煮蔬菜,大部分都進了老公的肚子。比較特別的是,出院前一晚會提供雙人份Celebration Dinner,算是健康版的牛排大餐,內容有牛排、馬鈴薯、沙拉、巧達湯、巧克力蛋糕與貌似白酒的玻璃瓶裝蘋果汁。

 

我的腦子實在無法接受這些符合營養學但不合心目中傳統印象的餐點,產婦歷劫歸來,總是多了一點點劫後餘生的任性,尤其面對人生可能僅有一次的坐月子,感覺處處都得仔細著。事先訂了華人的月子餐,第二天請家人帶來醫院享用。我深知醫院如果要滿足各族裔的飲食需求相當困難,但若能夠多一點選擇,應該更完美。

 

抱著這兩隻巨大肉球一路累積胖了35磅,終於撐到卸貨之日,看來是可以封肚了!耶~

 

arrow
arrow

    Belle's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