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本文同步刊登於遠見雜誌網路獨享生活情報單元

文字攝影。Belle's Lab 貝兒實驗室 @ California, USA

 

美國人對於顏色有很強烈的看法,情人節是粉紅色,國慶日是紅藍白,萬聖節是橘色,而聖派翠克節當然就是耀眼的綠色!綠意盎然的聖派翠克節除了要穿上衣櫃裡最漂亮的綠色衣裳,當然還得來杯著名的愛爾蘭啤酒、嚐嚐愛爾蘭美食,其中最不可錯過的是愛爾蘭媽媽的經典手路菜,讓人暖心又暖胃的牧羊人派。我用了麥香濃濃的愛爾蘭黑啤酒取代高湯,讓平凡的肉醬多了深層又醇厚的香氣,敲開上頭焦脆的薯泥殼,厚厚一層包藏起司的薯泥軟綿細緻、入口即化,完美的黃金比例最適合涼涼的春天。

每年的3月17日是聖派翠克節Saint Patrick's Day,比起今日的狂歡大肆飲啖,原是愛爾蘭民族傳統的宗教節日。相傳大不列顛島有個名叫Patrick的小男孩,16歲時被海盜俘虜到愛爾蘭當奴隸,後來專職牧羊,被俘虜的日子裡他不放棄希望,虔心向天主祈禱能返回家鄉,後來果然成功逃脫,一路上發生了很多神蹟,讓他更堅定信仰。西元432年,Patrick決定再回到愛爾蘭宣教,感化當地凱特爾人,傳教的過程自然沒有這麼順遂,一開始遭到當地異教徒強烈反對,還企圖用石頭將他砸死,但他用愛爾蘭俯拾皆是三葉苜蓿Shamrock(又稱酢漿草、幸運草)來闡釋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Holy Trinity的基督教理論,讓當地人深受感動。

人們為了感激Patrick為當地帶來信仰、文明與教育,特地將他辭世的3月17日當天定為聖派翠克節,成為愛爾蘭傳統節日之一。盛大的慶祝活動後來也跟著移民傳至美國,美國自1737年首次慶祝,愛爾蘭後裔眾多的紐約、波士頓、費城及芝加哥等大城每年都會有數百萬人上街遊行慶祝,大家穿戴上各式綠色幸運草圖騰,還瘋狂地將數百磅植物染料倒進芝加哥河,把河水染成一片綠油油。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我一直對愛爾蘭人的傳統食物很感興趣,每年聖派翠克節也都會特別嘗試做幾道極富愛爾蘭色彩的菜餚,比如經典的安撫食物愛爾蘭燉牛肉Irish Beef Stew、用愛爾蘭黑啤酒醃漬的愛爾蘭黑啤酒烤豬肋排Guinness Pork Ribs,以及一隻木湯匙就可完成,免揉免發酵的愛爾蘭蘇打麵包Irish Soda Bread。其他像以芥末籽、肉桂、丁香、杜松莓Juniper Berry等香料醃漬的七至十天的鹹牛肉Corned Beef,或是陣陣溼冷海風裡最適合暖暖喝的愛爾蘭威士忌、愛爾蘭咖啡、愛爾蘭奶酒等,電腦早已收藏許多食譜,待煮婦一一挑戰。

今年的愛爾蘭美食拼圖要分享愛爾蘭風味的牧羊人派Shepherd’s Pie,不過嚴格來說應該叫做農舍派Cottage Pie,因為傳統的牧羊人派與農舍派有明確定義,牧羊人派使用羊絞肉,而以牛絞肉為主的叫農舍派,不過近年混搭風盛行,兩者間的區別越來越模糊,還出現豬肉、雞肉、魚肉等版本,上頭的馬鈴薯泥也替換成番薯、花椰菜、防風草根等根莖類植物,總之美食無國界,我們就通稱「牧羊人派」吧。

類似牧羊人派的鹹派出現在中世紀文獻中,當時人們將絞肉、香料與高湯熬煮後,覆上肉凍或香草食用,十六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將馬鈴薯傳到歐洲,土地貧脊、氣候溼冷的英國及愛爾蘭特別適合栽種馬鈴薯,這個來自新世界的食物在十八世紀時普遍成為餐桌上重要的澱粉食物。鋪著厚厚馬鈴薯泥的牧羊人派源自英格蘭、蘇格蘭或愛爾蘭,迄今仍有爭議,一般相信是某位家庭主婦為了處理沒吃完的燉肉與薯泥所發明的創意料理,十九世紀絞肉機發明後,製作這道料理更為簡便,也讓牧羊人派廣為流傳。

為了讓這道英倫經典牧羊人派增添愛爾蘭節慶風味,我在燉肉醬時特別加了愛爾蘭人最愛的啤酒。住在美國的幸福之一,每到節慶前總能在超市裡找到許多季節限定的愛爾蘭進口,或號稱愛爾蘭Style的啤酒。風靡全球的Guinness、Murphy屬於Stout類,用焙烤過的大麥為原料,有濃烈的焦味,入喉甘醇香;我個人比較喜歡的Smithwick's、Harpoon屬較清爽的Ale類,以麥芽為原料,酒色金黃,帶有果仁及水果香氣。我這次使用Harpoon Celtic Red,配方中啤酒與高湯為2:1,喜歡較多酒味或較重高湯味的可自行互相取代,不同的啤酒也會製造獨特湯頭,可以試試看噢!

牧羊人派的另一個重點是馬鈴薯泥,我摻了秘密武器--愛爾蘭切達起司Irish Cheddar Cheese,最好能找到道地的Dubliner,融合濃郁奶香又帶有淡淡甘甜,當然也可以用比較常見的Sharp Cheddar取代。薯泥裡常令人害怕的鮮奶油我則是換成了希臘優格Greek Yogurt與低脂鮮奶,嚐起來輕盈,微微酸味更有去油解膩的功效。

317聖派翠克節,跟著愛爾蘭人一起過個綠油油的一天吧!穿上你漂亮的綠色衣裳,戴上會帶來幸運的三葉草吊飾,再推薦你這道來自愛爾蘭的牧羊人派。烤得香酥的馬鈴薯泥帶著濃濃奶香,軟綿地在舌尖嬉戲,被肉汁染色的邊緣最令人銷魂,溫暖的肉醬飄著濃濃麥香,一點點苦味尾韻更為鮮美的肉汁增添豐厚度,堪稱100分的Comfort Food!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材料。(成品為三個5吋圓形烤盅)

馬鈴薯泥 Mashed Potato:

  • 1~1 1/2 磅 黃金馬鈴薯 Yukon Gold Potatoes
  • 1 大匙 無鹽奶油
  • 1 小撮 肉荳蔻粉 ground nutmeg (依喜好或省略)
  • 2 大匙 希臘優格 Greek Yogurt
  • 2~3 oz 愛爾蘭切達起司,刨絲 Irish Cheddar Cheese
  • 2 大匙 鮮奶(依薯泥濕度調整)
  • 適量 鹽及研磨胡椒

 

愛爾蘭肉醬 Irish Meat Sauce:

  • 1 大匙 烹調用橄欖油
  • 1 杯 甜洋蔥,切丁
  • 1 磅 牛絞肉或羊絞肉
  • 2 大匙 中筋麵粉
  • 1 大匙 蕃茄糊 tomato paste(可以蕃茄醬取代)
  • 2 瓣 蒜頭,切末
  • 1 小匙 新鮮迷迭香葉,切末 fresh rosemary
  • 1/2 小匙 匈牙利紅椒粉 paprika 
  • 1 杯 愛爾蘭黑啤酒(Stout, Ale或以深色啤酒取代)
  • 1/2 杯 牛骨高湯
  • 1 杯 冷凍或新鮮青豆仁
  • 1 杯 紅蘿蔔,切丁
  • 適量 鹽及研磨胡椒

 

作法。

step1.馬鈴薯去皮切塊,與冷水一同入鍋煮約15~20分鐘,至刀尖可輕鬆穿透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step2.瀝乾馬鈴薯,趁熱拌入奶油、肉荳蔻粉、鹽及胡椒,壓碎成泥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step3.拌入希臘優格、切達起司及鮮奶,調整至喜歡的鹹度及濕度後保溫備用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step4.取一厚底鍋加熱橄欖油,小火將洋蔥丁炒軟至表面金黃焦糖化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step5.加入牛絞肉,小火炒至變色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step6.撒上麵粉,加入蕃茄糊、蒜末、迷迭香、紅椒粉、鹽及胡椒,翻炒均勻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step7.加入愛爾蘭啤酒刮起鍋邊渣滓,大火煮滾至酒精揮發後加進牛高湯熬煮約10分鐘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step8.湯汁收至濃稠後,加入青豆仁及紅蘿蔔丁小火煮5分鐘,以鹽及胡椒調整味道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step9.烤箱預熱350℉/180℃,將肉醬鋪於烤盅底部約五分滿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step10.取適量馬鈴薯泥覆蓋於肉醬上,表面以刮刀鋪平或用叉子刻劃線條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step11.於350℉/180℃烤箱中烤25~30分鐘至表面金黃、四周醬汁沸騰,出爐靜置10分鐘即可享用

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聖派翠克節,跟著愛爾蘭人一起吃】

遠見網路獨享。來自愛爾蘭的派:聖派翠克節之牧羊人派 Irish Shepherd’s Pie

烹。聖派翠克節來啦~愛爾蘭黑啤酒烤豬肋排 Guinness Pork Ribs

烹。聖派翠克節來啦~經典安撫食物之愛爾蘭燉牛肉 Irish Beef Stew

焙。聖派翠克節來啦~一隻木湯匙做愛爾蘭蘇打麵包 Irish Soda Bread

 

 作者簡介_Belle's Lab 貝兒實驗室 

當過媒體人、網路人、行銷人,但其實老爸從小期許我當官夫人。來自台灣,落腳美國南加州,面臨30危機的處理方式就是每天在廚房裡努力玩耍,徜徉美食殿堂,這裡有經典美國菜、義法歐陸料理、飄香烘焙坊以及創意私房菜,希望你們也會喜歡我的實驗。

更多生活料理分享,請至【Belle's Lab 貝兒實驗室】。

 

arrow
arrow

    Belle's L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